高齡化商品專區
經濟問題-運用保險規劃老年生活準備金
(一)「少子化」與「高齡化」
國內潛在勞動人口佔非勞動力的比率,截至99年底只剩70.6%,已創下歷史新低紀錄,如同「勞動力儲蓄簿」餘額已降到史上最低,凸顯「少子化」與「高齡化」惡果逐漸浮現。 根據內政部100年五月底的統計,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0.75%,其中以嘉義、雲林及澎湖縣老化最快。國健局也表示,台灣老年人口推估到民國114年將達20%,成為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的「超高齡社會」。而台灣最快在民國122年後,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「老」的國家。
少子化的衝擊下,「養兒防老」的觀念已經成為天方夜譚,為了擁有好的退休生活,民眾應該及早開始準備退休金,讓老年生活更有品質。在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衝擊下,必須面對「上有高堂,下無子嗣」的窘境。因此存款不易變成了現今社會的常態,再加上通貨膨脹、物價上漲等等現象,對於未來,更應審慎理財工具,以保障完整的生活品質。
(二)老年經濟負擔
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定義,一個人退休後每月開支應以退休前五年的開銷為標準,依據目前聯合國所訂先進國家退休後所得替代率約為70%。但在台灣,除公教保險和公務退撫基金,可以達到所得替代率70%外,其餘國人僅達40.8%,因此光靠勞保和勞退金,仍有20%無法滿足退休後之資金缺口。
近80%的上班族希望能在60歲前退休,但實際上卻有高達70%的人沒有完整而持續自存退休金的計畫,因此多數人都被迫必須延後退休,甚至有上班族表示根本無法退休。若以國人平均餘命80歲來看,退休後希望每月的零用金至少有38,000元,也就是說,如果想在60歲時退休,必須準備近千萬元的退休金。目前退休養老金來源基本上有三:國民年金、勞保年金與「靠自己」,但因領取的年金無法完全滿足生活開銷,故「靠自己」儼然成為最重要的規劃之一。